你的位置:uk时时彩平台 > 新闻动态 >

重生东湖镇,林昭携前世记忆逆袭,改写大周命运,热血启程
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2:03    点击次数:140

哥们儿,这书简直燃炸了!男频经典,全程高能,看得我热血沸腾,根本停不下来!主角一路开挂,智勇双全,每次危机都能化险为夷,爽点密集到让人拍案叫绝!剧情紧凑,环环相扣,每一个转折都让人意想不到。告诉你,这书不看,你真的会错过一个亿!赶紧的,加入你的阅读清单,咱们一起嗨翻天!

《昭周》 作者:漫客1

第一章妾生子

越州府山阴县。

此时正是二月时节,万物萌发,田野间的精灵们开始抽枝萌芽,田拢之间,有不少农家孩童,放着自家的牛羊,在路边吃草。

这其中有一个看起来十二三岁的孩童,嘴里衔着一根狗尾草,正躺在一只大青牛的背上,半眯着眼睛,悠哉游哉。

他面容白皙,虽然年纪还小,但是已经可以看出长相颇为出彩,即便是穿着一身布衣,也难以掩盖容貌。

很快,日头即将落山,放牛郎打了个哈欠,从牛背上跳了下来,牵着自家的大青牛,开始往家里走。

一路上,还有一些认得他的农夫与他打招呼。

“林家三郎,放牛回家啦?”

这个被称为林三郎的少年人对每个人都微笑点头。

“再不回家,天就要黑了。”

太阳马上就要落山,农户与少年人说上几句话之后,也都扛着锄头回家了。

林三郎牵着自己的大青牛,也晃悠悠的回家去了。

他叫林昭,是东湖镇林家旁支的三少爷。

林家是越州的大家族,主家住在越州城里,家里从前出过两个进士,富甲一方,不过林昭一家算是支脉,只能住在东湖镇,帮着林家看管在东湖镇的田产。

方才路过与他打招呼的农户,一大半是他林家的佃户。

本来,哪怕他是林家旁系,家境虽然不是很好,也不至于沦落到放牛的地步,但是他的出身很不好,是旁系的妾生子。

他娘亲,是林家的妾室,而且还是风尘出身,被林昭的父亲林清源用重金赎买下来,虽然是卖艺不卖身的清倌人,但是只要是进了青楼楚馆的,就是奴籍,脱了籍也免不了给人瞧不起。

正因为这个原因,林昭自小就跟着被人瞧不起。

甚至连蒙学的资格都没有,只能被大母安排放牛。

不过林昭本人,并没有因为这个而感到自卑,每天乐呵呵的出来放牛,太阳下山之后再乐呵呵的回去。

他跟这个世界的人不一样。

很快,林家的院子近在眼前。

林昭先是把牛牵到牛棚里,很是利落的铡了一些干草,放进牛槽里,然后他拍了拍身上粘着的稻草,晃悠悠的走出牛棚。

牛棚在林家院子的外面,所以他走出牛棚之后,面前才是林家的大门,刚走到门口,就看到一大一小两个少年人,身上背着书箱,从外面回来。

这两个少年人,大的看起来十五六岁,小的也就十三四岁的样子。

他们是林家的大郎林显,以及二郎林郃,也就是林昭的大哥和二哥。

他们都是大母嫡出,从六七岁就入东湖镇的私塾蒙学,据说老大林显已经开始准备童生试,一旦过了县府道试,就是正儿八经的秀才功名,到时候连带着东湖镇这支林家的支脉,日子都能好过不少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林昭的父亲林清源,就是秀才功名,原先是在东湖镇教书,前些年跑关系在外地谋了个差事,如今在隔壁姚江县衙做师爷,一般一年才能回来一两次。

见到了两个哥哥,林昭规规矩矩的拱手行礼。

“见过兄长。”

林显与林郃两个人,都是从私塾下学回来,本来正说着私塾里的闲事,聊的开心,听到了林昭这句话之后,老大林显还算沉稳,只是对林昭点了点头,但是老二林郃就要傲气很多,他高高的抬起头,语气不咸不淡。

“放牛回来了?”

林昭点了点头:“放牛回来了。”

“知道“牛”字怎么写么?”

林昭没有蒙过学,本来自然是不应该知道牛字怎么写。

所以林昭摇了摇头:“不知道。”

林郃不屑一笑。

“所以你一辈子只能放牛,连带着你那个……”

他刚说到这里,老大林显拉了一下自己的弟弟,皱眉道:“不要说了,毕竟是姨娘,父亲过一段时间就要回来了,知道你乱说话,又要责骂于你。”

说着,带着自己的二弟迈步走进了家门,一边走一边回头看了林昭一眼。

“没有什么事了,你回去罢。”

林昭微微一笑,对着林显点了点头。

然后他拍了拍自己身上的尘土,也走进了这个院子。

他们大房与二房是分开吃住的,林昭母子两个人,只每个月去账房领一些用度,然后自己单独开灶吃饭。

当然了,两房的生活条件,还是差了许多,大房那边基本上可以经常见到荤腥,而林昭这边,只能勉强吃饱。

他在林家院子里走了一会儿,终于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里,推开了一个院门。

这是一个单独的小院子,小到除了一个两三丈见方的院子之外,就只有三间房子,好歹院子虽小,五脏俱全,该有的东西也都有,日子总算过的下去。

院子里有一处水井,此时一个身材纤弱的美妇人,正在井口,费力的向外打水。

这个美妇人,就是林昭的母亲了。

十多年前越州城烟雨楼的花魁,被林清源花重金赎买之后,从此在越州销声匿迹。

她姓郑,现在别人都叫她林二娘,至于原名叫什么,没有人听她说起过,别人问她,她也是闭口不言。

因为母亲的身子瘦弱,林昭连忙跑了过去,帮着母亲打水,在母子两个人的努力之下,一桶清澈的井水终于打了上来。

一桶水打上来之后,林母先是伸手擦了擦林昭额头上的汗水,语气温柔。

“昭儿回来啦。”

林昭揉了揉自己的肚子。

“在外面放了一天的牛,饿都要饿死了,阿娘,我们等会吃什么?”

林二娘伸手摸了摸林昭的头发,笑着说道:“今天吃白面。”

“不过你要先把礼经默背一遍,才可以吃饭。”

林母语气温婉,但是说的内容却非常坚定。

林昭咧嘴笑了笑。

“好,我背给母亲听。”

林二娘早年是烟雨楼的花魁,琴棋书画无一不通,在读书这方面造诣极高,比起丈夫林清源有过之而无不及,学问还要超过一般的举人。

他们母子俩虽然没有闲钱买书,但是林二娘早在几年前,就把许多蒙学需要学习的书抄录了下来放在院子里。

如今的林昭,单论学问,比起他那两个蠢笨的兄长,要强出不知道多少。

要知道,林家的老大林显,进学八年,至今连经义也不通,虽然在考秀才,但是很有可能连童生也不中,老二林郃更是不成器,到现在四书五经都没有通读。

这也是林昭懒得跟他们两个人计较的原因之一。

而且,他们两个人生得太丑了……

林二娘是花魁出身,自然是容貌俊美,林昭也几乎完美的遗传了母亲的容貌,从小就生的好看。

相反,林家的大郎二郎,长相就一言难尽了。

在这个独立的小院子里,林昭一边摇头晃脑的背书给母亲听,一边在心里喃喃自语。

“看你们长得这么丑的份上,便不跟你们计较了……”

第二章死也不怕

林昭的记忆力很不错,再加上母亲这些年的悉心教导,四书五经已经背得烂熟,比他那两个连原文都背不出来的兄长,强了不知道多少。

很是熟练的背了两篇礼记之后,林二娘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,转身去给林昭盛饭,一边盛饭,一边开口说道:“四书五经,你都背得很好了,不过这样还不够,得要去找专门的先生,教你如何作帖经,作诗赋,才有机会能考得功名。”

她皱了皱眉头,继续轻声说道:“不过你大母那边恐怕不会愿意给你出钱去找学问深厚的先生,林家私塾里的先生还不如我,找了也没有用。”

林昭端过母亲递过来的饭碗,扒拉了两口之后,抬头对母亲笑着说道:“阿娘每天心心念念的就是要让我考功名,考功名有什么用处?”

林二娘是个极温柔的性子,她看了儿子一眼,轻声说道:“这个世道,身上没有功名,就只能在阎浮世界里浮沉,身不由己,考到了功名,哪怕像你爹一样,只是个秀才功名,你将来的日子也会好过许多。”

说到这里,她轻轻的叹了口气。

“总好过像现在这样,寄人篱下,看别人脸色过日子。”

林二娘早年是风尘女子,被林父赎身之后,虽然有了个去处,但是毕竟只是一个妾室,不算是主人家,尤其是这几年林清源在外地做师爷,一年只能回家两趟,家里的大小事情都由他那个发妻,也就是林昭的“大母”打理,母子两个人受了不少委屈,大有寄人篱下之感。

“明天我去跟你大母说,不要你去放牛了。”

林二娘拉着自己儿子的手,轻声道:“你现在这个年纪记东西快,可不能耽搁了,明日阿娘给你拿点钱,你去县城主家那边问一问,看主家的家学还收不收学生了。”

因为早年抛头露脸过,赎身之后的林二娘就比较在意这些,除了必要出门的时候,其他时间能不出门就不出门,躲在这个小院子里,照顾着儿子。

东湖镇的林家只是林家的一个小小的分支,主家是越州府的大族,最近几十年里出了两个进士老爷,其中有一个至今还在做官,乃是邻府的知府,有如此门楣,主家的家学自然是办的很好的,最少也是有功名的秀才任教,有些时候还有举人老爷过来讲学,对于科考功名,大有裨益。

因为丈夫常年在外,不怎么在家,林二娘这些年的心思,就全放在了自己这个儿子身上,心心念念的想要把儿子培养成才,好在儿子也很争气,只用了三四年时间,就已经通读了四书五经。

不过国朝二百多年,在科考方面的规矩已经十分完善,要同县的两个秀才一起举荐作保,才有资格参与科考,眼见儿子读书有成,林二娘便想让自家儿子进城去,去主家求学,以林昭现在的学识,就是进了主家应该也会得主家先生的青睐,到时候找几个作保的秀才,再容易不过了。

林昭坐在母亲对面,一边扒饭,一边开口道:“阿娘,我要是走了,大母那边的人该欺负你了。”

林二娘给自己的儿子夹了点青菜,静静的说道:“为娘一个妇人,任他们欺负又能欺负到哪里去?为娘让你好生读书,就是为了让你以后不受欺负。”

林昭这个年纪,正是长身体的时候,因此他吃饭很快,三两口吃完一碗饭之后,自己又去盛了一碗。

“阿娘,要不然我再在东湖镇陪您几年,反正我年纪还小,不急着去考学。”

“再过几个月,你便十三岁了。”

林二娘对于功名,似乎有着莫大的执念,听到了林昭这句话,向来温柔的她,气的柳眉倒竖。

“你不去进学,便要在东湖镇放一辈子牛!”

林昭心里暗暗叹了口气。

他倒不是不愿意进城去见识见识,只是自己的母亲性子太过柔弱,自己在家里,不管什么事情都可以帮着她挡下来一些,自己要是去了山阴县城,她一个人留在东湖镇,不知道要给正房那边欺负成什么样子。

不过见母亲生了气,林昭也不好多说什么,他连忙放下碗筷,开口道:“阿娘莫生气,我去城里,去城里就是……”

林二娘这才点了点头,伸手把林昭开始收拾林昭吃完的碗筷,一边收拾一边开口说道:“你今天早点睡,明天一早便跟老郑的车去城里,他每天早上都要进城送菜的。”

老郑,是东湖镇的一个菜农,在城里有一些门路,每天一大早便赶着他的驴车,去城里给两三家酒楼送新鲜的蔬菜,镇上的人要是想进城了,很多时候也会坐着他的驴车进城。

老郑人很好,有人要坐他的车,他从来不会推拒,也不会收钱,是东湖镇难得的好人。

无奈之下,林昭只能点头答应,简单洗漱了一番之后,便回到了自己的小屋,倒头睡下。

这个年代,基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,天一黑,林昭很容易就进入了梦乡。

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的时候,林昭便被母亲喊了起来,这个时候林二娘已经做好了早饭,看着林昭吃完早饭之后,她又从箱子里取出一个巴掌大的布包,塞在了林昭手里。

“这是一些钱,留给你进城用。”

林昭伸手拎了拎,入手颇为沉重,他刚想开口说些什么,就听到林二娘开口道:“好了,不用推脱,我领你去见你大母,跟她说说清楚,不然以后她还会寻你的麻烦。”

林昭叹了口气,才把布包收好,跟着林二娘一起,朝着大母的房子走去。

他们走到大母那边的时候,天色刚刚亮起来,林二娘有些怯懦的看了看面前的门户,犹豫了一下之后,还是咬了咬牙,上前敲门。

过了好一会儿之后,才有一个身材略显肥硕的胖妇人,骂骂咧咧的过来开了门,一边开门一边开口道:“大早上的,叫魂呢?还让不让人睡觉了!”

正是东湖镇林家的大母张氏。

推开房门之后,她才看到是林二娘站在自己房间门口,顿时翻了一个大大的白眼,不咸不淡的说道:“原来是你来了,一大早的,有什么事么?”

林二娘生性内向,不善言辞,不过为了儿子,她还是咬了咬牙,开口道:“姐姐,今天昭儿就不去田里放牛了。”

“为什么?”

胖妇人音调顿时高了起来,开口叫嚷道:“那头大青牛,分给了他照看,家里的人都有自己的活计,他不去放牛,谁去放?”

她“哼”了一声,阴阳怪气的说道:“妹妹总不能让我亲自去放罢?”

林二娘皱了皱眉头,轻声道:“姐姐,实在不行,我去放……就是。”

一旁的林昭看不下去了,走到自己母亲面前,皱眉道:“大母,那头牛每天放个一个时辰就行,田里那么多人,谁都能抽出一点时间来,如果大母找不到人,我去找人就是,每天一个铜板,大把的人愿意去给咱们家放牛。”

张氏怒视了林昭一眼:“长辈说话,哪有你这个小辈插嘴的份?”

她的娘家不算名门望族,但是也算是乡绅家庭,与林清源门当户对,但是从林二娘进了门生下林昭之后,林清源没过两年就离开了越州,去外地做事去了。

因为这个原因,张氏一直颇为仇视林昭母子,对母子二人十分苛刻。

林二娘咬了咬牙,从自己的荷包里取出了一串铜钱,大概有一二百钱的样子,递在张氏面前,低声道:“这些钱劳烦姐姐去田里雇个人,替昭儿放牛,还请姐姐许他进城去。”

张氏看了这些钱一眼,不声不响的收进了袖子里,这才看向林昭:“进城做什么去?”

林二娘低声道:“去城里做点活,过段时间就回来了。”

张氏这才转身,回屋关上了门。

“去罢,莫要在城里惹事,要是惹了事,你就死在城里。”

林昭面露怒容。

林二娘叹了口气,牵着自己儿子的手,转身走去,她一边走一边轻声道:“你进城之后,就去林家主家,如果林家主家收下了你这个学生,你大母即便心中百般不愿意,也不敢去主家闹事。”

“记住了,一定要想法子进入家学,这样才有机会取中功名。”

林昭抬头看了母亲一眼,低声道:“母亲,那个胖女人知道你骗她,一定会……欺负你的。”

“娘不怕。”

林二娘面露微笑:“只要你能成才,娘死也不怕。”

第三章高门大户

这时候正是初春时节,万物萌发,一路上路边不少野花恣意绽放,四野都是嫩绿色,煞是好看。

告别了母亲之后,林昭成功了坐上了郑伯的菜车,一路上跟郑伯说着闲话。

在前面驾车的郑伯见林昭左顾右盼,对着林昭笑着说道:“三郎要与人告别么?”

“不用。”

林昭摇了摇头,轻声道:“城里到东湖镇不远,郑伯带我认认路,我便能自己走回来了。”

其实驴车的速度比林昭平日里步行的速度快不到哪里去,他之所以蹭车,是因为他只在父亲的带领下去过一次城里,对路不太熟。

从东湖镇到城里,也就差不多一两个时辰的路程,等到差不多巳时时分,驴车就已经到了越州府的府城门口。

越州府与其他府城不太一样,山阴会稽两县都在府城里,林家的主家是住在山阴县这一边,东湖镇也隶属山阴县,因此林母才说是进县城。

对于山阴县的人来说,府城就是县城。

越州府是个颇为繁华的地方,城门口是有查路引以及照身帖的兵丁的,不过郑伯与林昭两个人都是说着一口正宗的越州话,因此没有人会拦着他们,很快就顺利的进了府城。

进城之后,郑伯把林昭带到了距离林家主家兴文坊不远的地方,给林昭指明了方向之后,就驾着驴车去给酒楼送菜去了。

林昭一个人站在兴文坊门口,看着往来越州府山阴大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,愣愣出神。

这个看起来普通的东湖镇少年,有着一个很不普通的灵魂。

他理论上来说…不能算是穿越者,因为他是真真切切在这个世界从小长大的,如果非要下个定义的话,可能就是转世投胎的时候,喝下的那碗孟婆汤掺了水。

总之,他仍然记着上辈子的事情。

上辈子的林昭身世比较凄惨,从小无父无母,在孤儿院长大,后来凭着自己的努力,辛苦打拼了十多年,终于成为了旁人口中的凤凰男,但是老天并没有太眷顾他,刚过而立之年,便身患绝症,一命呜呼了。

最终他是三十二岁,苟延残喘了一年多之后,在那个白色的病房里闭上了眼睛,再一睁开眼睛,他就成了东湖镇林家的妾生子,成了林二娘的儿子。

因为上辈子没有父母,这辈子碰上一个很是疼爱自己的母亲,所以林昭倍加珍惜,十三年来便在东湖镇陪着自己的母亲,读书放牛,倒也过的愉快。

两世为人,所以林昭学东西学的很快,林二娘教给他的东西,很快就能通读背诵下来。

当然了,这十来年时间里,他不止是在东湖镇放牛,多多少少也知道了一些当世的大背景。

这是一个统一了二百年有余的国家,国号为周。

诡异的是,皇族……姓李!

因为居住在镇上,能够接触的东西不多,但是凭着这这些为数不多的消息,已经可以推断出许多结论。

比如说,这个世界与他上辈子那个世界,可能全然不一样。

因为前世的那个世界里,没有一个统一的二百多年的朝代叫做“周”,更没有一个国号为周的朝代,皇族姓李。

最开始接触到这些信息的时候,林昭才六七岁,当时很是震惊了一段时间,不过到现在六七年时间过去,他已经基本接受了这个现实。

不管这是哪里,都要好生活着不是?

不过对于一个在东湖镇生活了十几年的放牛郎来说,骤然见到越州府的热闹景象,还是让他颇为触动的。

倒不是他没有见过世面,而是眼前熙熙攘攘的热闹模样,像极了前世的繁华景象。

愣了一会儿之后,林昭回过神来,摸了摸自己腰里的那贯钱,发现还在之后,微微松了一口气,迈步走进了兴文坊。

之所以有这个动作,是母亲临出门之前嘱咐过他的,这个时代的治安非常不好,有活生生的的山贼强盗,市井偷儿更是不计其数。

林家在兴文坊里算是大家族,林昭随意在路边找人问了问,就问到了林府的确切地址,片刻之后,少年人就已经站在了林府门口。

林家的门房,是个四十岁左右的汉子,林昭跟他通报了姓名,说明自己出身东湖镇林家,来主家求学,这个门房有些怀疑的看了林昭一眼。

“求学一般都是家里大人带着来,小公子怎么自己一个人来了?”

林昭心里苦笑了一番。

还能因为什么,还不是家里的大人不愿意带他来?

他们母子两个人,在林家地位不是很高,林二娘不可能抛头露面的带孩子过来,林昭的那个大母,倒是经常带他的两个儿子来主家想要进家学,但是绝不可能带着林昭过来。

想到这里,林昭微微叹了口气,从袖子里摸出几个铜板,放在门房手里,开口道:“劳烦通报大老爷一声,去年祭祖的时候,我来过城里,见过大老爷。”

大老爷,就是林家主家的家主,名叫林思正,细算起来是林昭父亲林清源的叔父辈,也就是林昭的叔祖。

不过血脉隔的不是很近,林思正是林家大房嫡传,而林昭的祖父,则是四房出身,正是因为如此,分家了之后,林思正这一脉占了大头,林清源这一脉就只能去东湖镇给家族看管田产。

收了好处之后,自然就不好不办事,门房很痛快的进去通报了,没过多久,便有下人出来领着林昭进了林家大院,在回廊里七转八绕之后,终于在正厅里,见到了一个须发灰白的老人家,林昭规规矩矩的下跪行礼,开口道:“侄孙林昭,见过大老爷。”

这是一个讲究礼法的时代,同宗同族,又是长辈,见面肯定是要下跪的。

林思正先是看了一眼林昭,然后喝了口茶,开口问道:“你是哪一家的孩子?”

林家传家一百多年,最近几代人更是出了不少进士举人,族人越发壮大,如今只在越州府里,姓林的林家人,恐怕就有四位数,这么多的人,身为家主,自然是记不住的。

林昭低头道:“回大老爷,家父林清源,祖父林思诚。”

“哦,原来是四房那一边的。”

林思正点了点头,开口问道:“老夫记得,你祖父应该是不在了,你父亲是……在东湖镇安了家。”

“是,侄孙正是从东湖镇过来。”

“既然是林家人,那就没什么问题了。”

林思正挥了挥手,淡然道:“你且起来罢,老夫让人带你去找个厢房歇息,明日一早便让家里的先生考校你的学问,要是合格,以后就留在家里读书。”

林昭从地上爬了起来,对着林思正躬身行礼。

“多谢大老爷。”

第四章前恭后倨

因为是借住在别人家,这一晚上林昭睡得并不踏实,一大早天还没有全亮的时候,他就从床上起身,穿了衣服之后,来到了院子里活动活动筋骨。

虽然都是林家,但是城里的林家与东湖镇的林家大不一样,书香门第,官宦世家,亭台楼阁应有尽有,尽管是客人住的厢房,比起东湖镇的林家环境都要好上太多,比林昭住的那个小院子,更是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。

高门大户的规律,也比寻常人家森严许多,林昭刚刚起身没多久,就有一个看起来十五六岁的下人小步走了过来,对着林昭低头行礼:“少爷起得这么早,要小人给您送早饭过来么?”

这个少年虽然是林府的下人,但是衣着还算干净,身上的衣裳也是崭新的,相比较起来,林昭身上的布衣就要寒酸许多了。

他总共就只有三件外衣,剩下了两套都是打着补丁的,身上穿着的这件,是唯一能够穿出门的衣裳了。

不过林昭也没有觉得不好意思,他对着这个下人微微点头,开口道:“有劳了。”

下人恭谨点头,转身走了,没过多久就送了几个白面馒头,一碗白粥还有两小碟咸菜过来。

粥跟咸菜倒没有什么,就是白面馒头让林昭颇有些眼馋,东湖镇的林家虽然并不算穷,但是也只有大母那边可以天天吃到粗粮,他跟母亲两个人,吃高粱面居多。

当着下人的面,林昭也不好狼吞虎咽,装模作样的吃完之后,就被下人们带到了林家家学所在的院子里,这会儿还不到辰时,但是院子里已经传出了一些读书声。

越州林家有家规,家中只要是六岁以上的孩童,每日卯时就必须到家学之中读书,除了早起的时辰之外,每日背多少书写多少字,都规定的极为严格,稍有逾越,便会依照家规重罚。

这就是林家能够出十几个进士,书香门第能够兴盛几代人甚至十代人的原因。

越是望族,对待自己的子弟就会越严格,这样才能够保证每一代都会有一两个人才,不会青黄不接,门庭凋敝。

吃完了早饭之后,林昭便跟随着这个林家的下人,一起来到了林家的学堂。

大门大户,宅邸一般都是院子套院子,林家的学堂在西院,林昭跟着这个下人走了盏茶时间,才算走到,此时虽然才刚刚到辰时,但是林家的学堂里已经传来了朗朗读书之声,林昭瞥眼往学堂里看了一眼,只见学堂里零零散散坐了十几个孩子,年纪大约与自己仿佛,有的还要再小一些,只有七八岁年纪。

全部都是男童,没有一个女子。

林家学堂里的先生姓秦,二十岁出头便中了秀才,只是此后十几年屡试不第,一直中不了举人,没有办法便屈居林家教书授学,已经在林家做了三年西席先生。

那下人带着林昭走上前去,对着秦先生作揖道:“先生,家里一个远房的少爷来您这里求学,大老爷说领过来给您考校考校,要是合适,以后就拜您做老师,在您这里读书。”

书香门第的家庭,哪怕是下人,对于读书人都十分尊敬,再加上这秦先生身上有功名,这林家的下人自然毕恭毕敬,语气很是谦恭。

林昭也跟着走上前去,对着秦先生拱手行礼。

“晚辈林昭,见过先生。”

秦先生今年已经接近四十岁,皮肤白皙,脸上已经有不少皱纹,整个人颇为瘦弱,颌下留了一瞥胡须,他正端着一部新出的书本翻看,闻言抬眼瞥了林昭一眼,只见眼前的这个少年人眉目清秀,颇为顺眼,于是便点了点头,开口道:“既然是林家子弟,我来考你几题。”

他晃了晃头,开口道:“故礼以道其志。”

这是《礼》的一篇,林昭这些年在母亲的训练之下,已经可以熟背,他毫不犹豫的开口道:“乐以和其声,政以一其行,刑以防其奸。”

秦先生点了点头,脸上露出笑容:“礼记都背全了?”

林昭点头道:“回先生的话,四书五经都已经背全了。”

“你背几段与我听。”

林昭深呼吸了一口气,背了几段尚书的内容出来,秦先生满意点头:“你的底子很不错,已经超过了学堂里大多数人。”

他至始至终都是坐在椅子上没有动弹过,当即抬头看向那个林家的下人,开口道:“你去与大老爷说,就说这个学生,秦某收下了。”

他笑着看向林昭:“你明日一早,就来我这里读书罢。”

听到这句话,林昭心里颇为高兴。

他虽然对考学没有太多兴趣,但是母亲林二娘却执着于让他求得功名,借着功名摆脱现在的穷苦日子,自己能够进入主家读书,母亲知道了应该还是很开心的。

想到这里,林昭往后退了两步,对着秦先生深深作揖:“多谢先生。”

按照规矩,这会儿应该跪下来比较合适,但是这位秦先生是林家家学的先生,并不是只教林昭一个人,而且要明天才正式拜师,因此林昭作揖也合规矩。

秦先生从椅子上站了起来,笑着拍了拍林昭的肩膀。

“像你这个年纪,心思跳脱,少有人专心于学问,你能熟背四书五经,颇为难得,你在这里再读大半年书,等明年就可以托人保你试着去考秀才了。”

秦先生摇头晃脑的说道:“当然了,功名难求,不指望你能一次取中,但是积累一些经验总是不错的,你年纪还小,想来考个两三次也就能中了。”

读书人看到聪慧的孩童,一般都会心生爱才之心,秦先生的心思还算纯良,他自己科考不顺,心里却没有太多怨气,在林家教书也教的很上心。

林昭点了点头,恭声道:“多谢先生提点。”

他与秦先生客气了几句,便跟着下人一起离开了学堂,临走之前,林昭回头打量了一番学堂里的陈设,以及十来个正在读书的孩童,心里有些感慨。

这学堂,看起来不怎么起眼,但是却是这个时代少有的几个进身阶梯之一。

大周立国至今,已经二百余年,各个阶层早就固化到了一定的地步,像林昭这种普通寒门出身的子弟,一来不太可能从军立下武勋,二来也没有恩荫入仕,想要从最底层跳脱出去,读书科考基本上就是唯一的路子,然而即便是这最后一条路,门槛同样不低。

首先,就是家里要有供养一个读书人的闲钱。

虽说穷文富武,但是真正养一个读书人并不便宜,每个月的笔墨纸砚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,更重要的是,要有读书的“学费”。

就最后一条,就已经把天底下八成以上的孩子,拒之于学堂门外。

林昭算是运气好的,林家大院里这个不起眼的学堂,让他有了不用回东湖镇放牛的机会。

从学堂出来之后,林昭又去向大老爷道谢,不过林家的大老爷事物繁忙,这一次林昭没能见到他,这位大老爷给下人打了个招呼,给林昭安排了一个厢房居住,林昭被下人带到住处之后,他先是简单熟悉了一番环境,然后便从包袱里取出了母亲交给他的铜钱,数了四五十个在手里,然后他便在下人的指点下,离开了林府。

毕竟从今天开始,他就要在城里居住了,虽然林家管吃管住,但是还是要买一些生活用品,尤其是需要买一些白纸之类的东西,以备将来求学之用。

他在下人的指点下,从林府来到了越州府的集市上,因为没有多少钱,只能买一些粗糙的草纸,勉强堪用而已。

他是临近中午出门,一路上顺便逛了逛相对繁华一些的越州府,等他买好东西走回林家大宅的时候,已经是下午时分。

林昭整理了一番自己的东西,准备走回自己在林家的住处,他自小聪慧,林家的路只走了一遍,他就已经记得清清楚楚。

来到了房间门口,林昭推门走了进去,正准备买好的东西放下来,抬头就看到一个十五六岁的下人站在自己的房间里。

“公子可算回来了。”

这下人正史早上领着林昭去见秦先生的那一个,此时已经他不复那时候的谦恭神态,而是对着林昭微微昂着头,眼神里还有一些别样的意味。

林昭微微皱眉,把东西放在房间里的桌子上之后,轻声问道:“有什么事情么?”

自己没有回来,而林家的下人在自己的房间里等着,一定是出了什么事了。

这下人瞥了林昭一眼,然后不咸不淡的开口说道。

“公子你,不能在我林家家学里读书了。”

这下人瞥了林昭一眼,脸上有些不屑。

(点击下方免费阅读)

关注小编,每天有推荐,量大不愁书荒,品质也有保障,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书,也可以在评论给我们留言,让我们共享好书!

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友情链接: